一座围城

#mood #myself #reading #book

《围城》已经读了三遍。第一遍是高中课堂上,在一次只能显示十来个字的mp3屏幕上;第二次是本科寝室被窝里,在老旧的诺基亚N72手机阅读软件上;这一次是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暑假实习期间,在每天上下班的公交车上,也已经换了Kindle。

第一次读《围城》,印象最深的是方鸿渐和唐晓芙的决裂。方鸿渐是个痴人,那时的自己就跟他一样,唐晓芙本是个有灵气的姑娘,圆圆的脸和眼睛,爱笑,全不见心机,也是我全篇最喜欢的角色。可惜在苏小姐的股弄下,与鸿渐决裂,气愤为什么唐晓芙为什么心里明明希望鸿渐留下,希望他向自己解释,却口口声声让他走,打断他的解释;也可叹鸿渐为什么这么软弱,这么容易放手,要是再执着一点,在窗口下的雨中多停留那么一分钟?

第二遍读《围城》,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世界上两种人的说法,

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。譬如一串葡萄到手,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,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。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,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剩下葡萄里最好的;第二种人应该悲观,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。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,缘故是第二种有希望,第一种人只有回忆。

我已经忘了这段话在小说里出现的情节了,不过对这段话倒是一直印象深刻。一点也不用怀疑,我自己肯定是第一种人,即使只有回忆,那毕竟也是经历过的美好。

第三遍读《围城》,感触最深的却是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后生活,不得不说是越来老成了么?那些浪漫和哲思,竟不如这琐碎的,复杂的,男女之间的矛盾和争吵给我更深刻的感触。其实,或许真的是亲身经历过了之后,才能最有体会,看着书中围城里的人物,方鸿渐和孙柔嘉,不就是生活中的自己,和其他一对对的男女么?看到柔嘉在婚前婚后的巨大的变化,实在令我惊异,是如赵辛楣所说,婚前的柔嘉的心机太重,婚后全暴露出来?还是婚姻这座新的围城,让其中的人们变了样?

不过,鸿渐还是那个鸿渐,还在不停的从一座围城跳到另一座围城。

《围城》还会继续读下去,不知道过了几年之后再读,又会是怎样的的感受?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