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选择

#choice #pku

一位面试官问道:“我见你研究生选择了和本科完全不同的专业,你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?现在又是怎样的想法?”

说实话,我自己倒是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。从俗一点的角度讲,可能根本不需要考虑,北大本身便是最好、最有说服力的理由。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认识里就有“唯有读书高”的崇拜,而每一个当下的读书人心里,北大都是一座仰望的殿堂。有一天,如果通过你的努力,这座殿堂向你抛出了橄榄枝,我想,又有多少人会拒绝呢?即使拒绝,我也实在是找不到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,想来这也成其为一个来到这里的理由吧。

当然,我一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能够沉下心来做研究的人,我对一切我无知的领域充满好奇,但往往仅仅是止于猎奇而已,很难有深入、沉下去的专注。选择放弃了Double E 的专业,其实也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像是能够在这个行业投入一生的人,既然我不认为自己能够在这个行业找到存在的意义,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呢?这个时候,我有了一个全新的选择,虽然面对的是完全新鲜的专业,全新的领域,但是我不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全新体验的人么?再一次没有理由拒绝。

那么,来到这里之后呢?

说实话,我也曾有遗憾,也曾想过如果当时毕业后直接选择工作,如今会是怎样的情景。也曾有过对自己前路愈加渺茫,看不清方向的时候,我总是选择“船到桥头自然直”的处理方式,这样也是屡试不爽,虽然有时会让人手忙脚乱,但总好过深陷在纠结与迷茫中吧?

但是,我想,大学除了学习与就业之外,还有其他存在的意义。很高兴的一点是,我在试图从这些意义中积极的寻找对其他不足之处的弥补,幸运的是,这座园子的环境提供了众多给我的选择。来到这里,我仿佛遇到了全新的自己。这里有大学校园中最丰富多彩的社团,这里可以接触各个专业领域最顶尖的牛人,这里不同的声音可以各抒己见,畅所欲言,这里还有一座让人受益匪浅、博闻广识的讲堂…我像一个久旱之后逢着甘霖的旅人一样,渴望的吮吸着这里降临的每一滴汁水,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充实自己,填补记忆缺失的机会。

我是一个常常有着浪漫幻想的人,常常会因为诸如“再不xx就老了”,“既然选择了远方,便只顾风雨兼程”这样的鼓动而心潮澎湃,跃跃欲试。在《那些年》里面有一个情景尤其让我感动,那是柯景藤在宿舍的地下室举办无差别级拳击比赛的场景,以及他在面对沈佳宜一口一个“幼稚”谴责时候的反击“可是我觉得这样真的很赞呀!为什么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意义呢?”,我几乎为这句话泪流满面。

到现在,虽然告别了EE,虽然在目前的专业上也并不尽人意,但我始终保持着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心理,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值得一试的。我还是那个刚上大一时候,对技术与技术牛人充满崇拜的青年;我现在还会尝试各种在别人看来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的事物;我现在还总会因为突然心里痒痒而抛下“正事”,荒废一整天时间沉迷于“不务正业”之中。从这一点上讲,我还是当年的那个我,但已经有了一点不一样的是,更多了对未来的思考,对处理问题的审慎,对自我实现的期许。

希望这个令我欣赏的“我”永远不会老去~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